多点激励 多点快乐
——中职语文有效教学反思
语文组 白俊丽
中职语文要实现有效教学,就必须牢牢抓住学生特点和语文学科的特点。
中职生大致有以下几个特点:一是基础差。他们是传统应试教育的“淘汰者”。二是习惯不好。他们中许多人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。三是心理自卑。基于以上原因,他们中多数人的自信心不足。在课堂教学中,如何发掘他们身上的闪光点,充分发挥语文教学重熏陶感染的优势,多点激励,给他们多点信心,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,是为师者必须首先解决的问题。
1、做好情感投资,激发学习兴趣
师生之间建立融洽的情感,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先决条件。师生建立融洽的情感,关键是教师要爱自己的学生,由爱产生的积极情感能转换成动力,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,从而推动学生有效的学习。
中职生素质普遍不是太高,甚至偏低。因为常常被称为“差生”而体验不到成功的喜悦,缺乏自信。所以上第一节课时,就要做好情感投资,要把爱洒向每一个学生,尤其要偏爱、鼓励后进生或学困生,帮助他们克服自卑,树立自信,鼓舞他们充满热情地去学习语文。
2、改变“严肃教学”,营造宽松氛围
长期以来,中职语文课堂教学中形成一种“怪圈”:许多教师认为中职生自由散漫、自觉性低,应当以一种严肃或者严厉的态度来压服学生,以达到组织教学秩序,控制教学节奏,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。然而这种“严肃教学”却往往适得其反。学生都是有灵性的活生生的人,他们只有接受了你这位老师,才喜欢听你的课。所以教师要给予学生充分的尊重,愿意倾听学生的意见,与学生进行平等的交流,以此赢得他们的信任和热爱,让他们乐意和你一道去完成各项教学任务。赞可夫也曾经说过:“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象,使学生和教师在课堂上都能够自由地呼吸。如果不能造成这样的教学气氛,那么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”。因此,教师一定要积极为学生营造一个平等、自由、宽松的学习环境,使课堂真正成为一个学生淋漓尽致展现个体,突出光彩的大舞台,让学生切切实实感受到学习语文的乐趣。如上老舍的《我的母亲》这篇课文时,我对学生进行了相应的口语交际训练:“妈妈的唠叨”、“妈妈,我想对你说”(学生可任选一题)这样的话题学生有话可说,有情可诉,热情高涨。同时我还借此机会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换位体会亲情,让他们切实感受到母爱的伟大、可贵。
3、融入职教特点,灵活运用教学方法
学生讨厌语文的原因之一是语文教学形式单一,趣味性不够。很多语文教师教学方法、模式陈旧,课堂上常常就文章的一些字、词、句、段、进行讲解,以分析文章的内容和技巧为主。而这些恰恰是令中职生闻而生厌的。久而久之,学生便失去了学习语文的热情。古希腊生物学家普罗塔戈说过:“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,而是一个需要被点燃的火把”。由此可见,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尤其重要。由于“新”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的基点,因而老师每天都应以新的姿态出现在课堂上,运用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,力求给学生强烈而新鲜的感受。吕叔湘也曾经说过:“如果说一种教学方法是一把钥匙,那么在各教学方法之上还有一把钥匙,它的名字叫‘活’”。因此语文老师应联系职业学校的职业性特色和学生的实际情况,把理论与实践结合起来,把教师讲授与学生活动结合起来,把书本知识与生活结合起来,灵活运用各种教学方法,并形成一套既有职教特色又有自己特色的语文教学方法。
4、别出心裁,组织各种活动
中职生毕业后面临的就是步入社会,服务社会的问题。语文学科具有很强的实践性,语文老师应充分利用其学科的优势,积极组织开展各种各样的语文课堂活动和课外兴趣活动,以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,同时帮助学生丰富生活知识,锻炼生存能力。
课堂活动 首先语文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,组织各种各样的课堂活动。如举行演讲、班级辩论会、诗歌朗诵等各项比赛;组织向您推销我自己、模拟人才招聘会等各种活动。以个人展示、小组竞赛、分队合作等方式让学生充分体验学习的快乐,并培养学生的表现力和团队精神。
课外兴趣活动 在课堂之外,语文教师还要根据不同学生的兴趣爱好,积极开展一系列的课外兴趣活动,来丰富学生的生活。如针对摄影爱好者举行优秀摄影作品展评:确定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和经验世界的主题,让学生拍一组照片,并为这些照片配上自己满意的文字;针对旅游爱好者可以举行类似“我眼中的××”的演讲比赛,或者以“请您到我家乡来”为题,让学生向外地游客介绍自己家乡的名胜古迹,并评选出最棒的导游等等。这样既能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,又能让学生积极深入生活、体验生活。
总之,在课堂教学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,充分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,努力营造宽松、民主、和谐、高效的教学氛围,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,让学生真正动起来,使课堂真正成为师生互动、生机盎然的舞台,进而构建和谐高效的语文课堂。